钢铁业是基干产业,也是大国崛起的引擎与保障之一。中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钢铁大国,2007年的粗钢产量4.9亿吨,比排在之后的第二位至第八位国家粗钢产量总和还要多。 中国虽然雄踞最大钢产量国的行列,但即使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也仅仅排在全球钢厂的第五位(2007年数据)。分散的产能大大削弱了中国钢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造成了产品档次落后、低层次重复建设、高耗能、生产工艺落后等诸多问题。乃至在每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分散产能削弱了博弈的力量,中国往往含恨饮痛接受高价。破除钢铁行业结构性樊篱,提高产业集中度势在必行。2005年国家颁布钢铁产业政策后,钢铁并购重组风生水起,特别是去年以来,宝钢、武钢等央企巨头四面出击;河北、山东强力推动省内整合;沙钢、复星携巨资闪电入股地方企业,短短两年间,中国的钢铁企业版图重新勾勒已现模样。
风头正健的重组进程亦有隐忧。放眼全球,无论是2006年的米塔尔 “恶意” 收购了安赛乐,还是2007年的印度塔塔集团收购英荷Corus,资本市场的力量,左右和成就了这些国际大并购。而疾行的中国钢铁大整合,无一例外不是由政府所主导的,政府的意志既快速催生钢铁巨头(唐钢邯钢合并、济钢莱钢合并),也使得市场化的力量发挥不足。最大的困难也许不在于两家企业合并,而是合并之后的艰难磨合,从鞍本合并近三年来无重大实质性进展,亦可见一斑。梳理1998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的重大并购重组案,寻找其中的发展脉络,探究并总结并购的经验与得失,以为中国的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整合者宝钢:铁矿石价格全球博弈下的势力重构
6月28日,广州。广东钢铁集团正式揭牌,广东省及广州市的政府高层悉数到场,显示出对广东钢铁集团的高度重视和殷殷希望。广东钢铁集团整合了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两家钢厂——广钢集团和韶钢集团,还将在未来运作千万吨级的湛江项目。虽然名为“广东钢铁集团”,但这一华南钢铁巨头实际上却是姓“宝钢”——宝钢集团拥有广东钢铁集团80%的绝对控股权。“宝钢带来了技术,还注入了资金,税收也交给当地,对当地政府来说何乐而不为?”宝钢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当天指出。 在宝钢的“谢企华时代”,还没有对“做大”有如此迫切的要求。宝钢内部人士透露,当时宝钢追求的是精品战略,而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钢铁行业的变化,如果在实施精品战略的同时不追求规模,宝钢的话语权和在国内的龙头地位就将逐渐丧失。
并购启动
2006年开始,不论是钢铁业界还是资本市场,都已经嗅到了宝钢的味道。
2006年3月11日,宝钢集团与八钢集团签署了一份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在当天的媒体见面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就笑容满面地透露:“现在的结盟只是初步的,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八一钢铁很快就会整体并入宝钢。”
2007年1月16日,宝钢就在新疆与八钢集团签署了资产重组协议,增资30亿元控股八钢集团69.61%的股权。这不仅是宝钢国内并购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也成为国内钢铁业第一次真正的跨地域并购。
在此之前,宝钢还与马钢、太钢等企业签署了类似的战略合作协议,但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本方面的合作。宝钢集团的上述人士说,与其他已经与宝钢签署战略联盟的钢铁企业相比,对八钢的整合算是比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支持。 被迫加速
事实上从那年开始,“宝钢不买,别人也会买”的压力,就一直缠绕着宝钢。作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而诞生的企业,宝钢集团一直是中国钢铁企业的老大,鲜有企业能够撼动其龙头地位。但这种局面正在因为世界钢铁行业的“东进”而发生着改变。
2005年,米塔尔签约入股华菱管线、莱钢股份。几乎差不多时间,俄罗斯北方钢铁公司、必和必拓等也都在谋求进军中国钢铁业。这一切,都给宝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更大的压力还来自宝钢被赋予的任务。2005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在宝钢集团设立外部董事时,就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国资委看来,面对安赛乐-米塔尔等外资钢厂的“大举入侵”,宝钢作为国内钢铁业的老大,应该担当起整合国内钢厂的责任。此后,宝钢集团便开始频频出手整合国内钢铁企业。宝钢的一位高层坦陈,如果完全按照宝钢的意图,这个时候并不是展开国内并购的最佳时机,因为“钢材价格还没有跌到足够低的程度”。
以八钢集团为例,此前宝钢对这个西部钢铁企业兴趣并不是很大,不过当得知米塔尔对八钢“极有兴趣”后,还是选择了“抢夺”。去年9月,在出任宝钢“掌舵人”半年后,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徐乐江首次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宝钢的发展战略:围绕“规模扩张”的未来发展主线,实现从“精品战略”到“精品+规模”战略的转变和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扩张方式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与前任董事长谢企华注重精品战略相比,现在的宝钢似乎将更重视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当时,宝钢还提出力争在2012年形成8000万吨的产能,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三强,世界500强排名进入200名以内。
宝钢的一位内部人士也坦言,目前的宝钢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在国际钢铁巨头兼并如火如荼之际,宝钢在国内的兼并重组频遭阻力;另一方面,国内像武钢等大型钢厂,在产品和技术上都开始有与宝钢齐头并进之势;国外钢铁企业对中国钢铁市场也加紧全面渗透,并加强技术封锁。因此,宝钢要想继续领先,就必须在规模和技术上双管齐下,这也正是从“精品战略”到“精品+规模”战略转变的原因。
布局全国
从2006年开始,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开始为国家所提倡,不过,作为央企钢铁龙头的宝钢在一开始却走得比较缓慢。除了酝酿多年的广东湛江的千万吨级钢铁项目一直等待国家的批准,对马钢、济钢的重组也因多种因素而无法如愿。去年7月,宝钢集团又与包钢集团签署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研究资产联合的实施方案,包括联合的范围、重组方式、实施步骤及时间等问题。不过,此次与包钢的合作,并没有像与八钢合作那样乐观。直到现在,宝钢与包钢的资产联合工作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宝钢希望得到控股权,而内蒙古自治区希望宝钢采取参股的形式,对包钢现有的1000万吨产能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并联合新上500万吨的钢铁项目。
业内人士分析,从宝钢近两年的战略来看,已经明显加快了对全国钢铁业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正在探讨的包钢项目,宝钢还将触角转向中西部,曾经接触过酒钢和攀钢,并斥资2亿元认购了江西新余钢铁非公开发行的股票,从而入股新余钢铁。而在整合其他钢厂的过程中,宝钢逐渐放低了姿态。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刚刚挂牌的广东钢铁集团中,虽然宝钢控股80%,名字中却根本没有“宝钢”两个字,分析人士猜测,这体现了宝钢对当地政府的足够尊重。 鞍本钢铁重组:联而不合
去年鞍本钢铁集团通过合计产量统计超越了宝钢集团,坐上了国内钢铁老大的宝座,但宣布整合三年后,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的实质重组依然没有实现。
2005年8月16日,鞍本钢铁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根据最初的重组方案,挂牌之后的鞍本钢铁集团先期组成一个董事会推进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6人中有4人来自鞍钢,其中委员会主席由鞍钢董事长刘玠担任,本钢董事长张营富及鞍钢副总经理张晓刚任副主席。根据当时的规划,重组后,双方将首先从联合采购、联合销售、统一报表、统一规划等方面入手,组建一个联合体的架子;第二步则是实现双方资产重组。在挂牌时,刘玠也曾对媒体表示,预计双方联合的第一步将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此外,双方将“尽量缩短磨合期,争取一年时间内实现集团的资产整合”。而现在看来,当初的预期显然过于乐观。
如今,鞍钢的总经理已经由刘玠变为了张晓刚,本钢高层也在几周前有所变动。知情人士说,目前虽然推进委员会定期开会,但其他并没有什么变化,包括鞍本钢铁集团的领导人也没有确定,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的股权也没有注入,双方重组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双方的采购和销售还没有合在一起运作。”鞍钢股份董事会秘书付吉会说,这也意味着,第一步“四统一”的联合体还没有成型,“资产重组”的第二步更是无从实施。
之所以两家企业至今仍是联而不合,业内人士分析,这与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分属于不同出资人有关,这将直接影响重组后的鞍本集团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税务分配问题,鞍钢集团为央企,出资人是国务院国资委,而本钢集团的出资人则是辽宁省国资委,合并后的利税如何分配,是归于中央还是辽宁省?或者按照比例来划分?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定论。
在已经完成实质性重组的山东省和河北省,由于钢铁企业的出资人都是省国资委,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也正是由于分属不同的政府层级管辖,行政意志无法起到关键作用,鞍本钢铁集团人事关系的确定也出现了很多变数。鞍本集团内部合并的方案2007年就已经在做,曾有传言称,辽宁省一位领导将出任鞍本钢铁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本钢集团董事长于天忱将分别担任鞍本钢铁集团的总经理和常务副总经理。不过,在今年“两会”期间,张晓刚表示,这是几年前的传言,现在如果调整高管,肯定不会是这种方案。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联合重组能在年内有进展。而本钢集团董事长于天忱也表示,公司与鞍山钢铁集团合并方案“两会”后应该会推出,今年肯定会有实质性进展,目前本钢正在研究联合重组的问题。 复星沙钢衔枚疾行民营钢铁业重组风头仍健
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民营钢铁业经历了一次“大跃进”。2002年时,国内的粗钢产量只有1.8亿吨,其中民企产钢3000万吨,到2007年,国内粗钢产量跃升到4.9亿吨,其中民企产钢2亿多吨。5年中,国内钢铁的增量2/3来源于民营钢铁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小钢铁企业想独立化生存变得越来越难,而已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并不希望被其他企业并购,因此各自都在扩张产能,或者寻找新的并购对象。民营企业的联合重组风头正健,其中沙钢集团和复星集团走在了最前列,汽车遮阳板。
沙钢:5年内并购千万吨产能
去年9月,江苏沙钢集团将河南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并入旗下,成为全国民营钢铁企业首次跨地域重组。知情人士透露,几年前,沙钢集团就曾提出控股永兴钢铁51%的股权,为此沙钢还特意借款近1亿元的资金给永兴钢铁,但当时由于“市场还不错”,并购提议并没有被永兴钢铁接受。去年以来,国家在出口退税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加强,以及对环保、节能要求的提高,小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永兴钢铁开始出现资金困难,这就为沙钢集团的进入提供了可能。
沙钢和永兴钢铁这两家民营钢铁企业有不少共同语言:体制灵活,但在发展中却受各种政策的制约;都有做大做强的冲动,但都受到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挤压。因此,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这次收购。当时,沙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而就在前一年,沙钢还曾耗资约合人民币20亿元,收购了苏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江苏淮钢集团90.5%的股权。
目前,沙钢集团自身拥有的总资产约600亿元,具有年产铁1500万吨、钢1800万吨、材1800万吨、不锈钢板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国内规模仅次于宝钢、唐钢和鞍钢。而加上并购的企业的产能,沙钢的规模一度逼近宝钢。沙钢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收购永兴钢铁后,沙钢集团的重组兼并也不会停止,会依据先近后远、先小后大、先弱后强的原则在国内外同时展开并购。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也曾表示,沙钢的目标是在未来3~5年内,通过收购再增加1000万吨的钢铁产能。
复星:目标是“中国的米塔尔”
与沙钢集团不同,国内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则对一些国有中型钢铁企业更加关注。上个月,复星刚刚出资38亿元,苏州净化获得天津市的国有钢铁企业天津钢铁有限公司47.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复星最初介入钢铁业时,也正是收购重组了南京的国有钢铁企业南钢联。
目前,已经拥有南钢联、建龙钢铁、宁波钢铁等多家钢铁公司股权的复星集团,正在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钢铁行业内的整合上,希望成为“中国高度分散的钢铁行业的积极整合者”,成为“中国的米塔尔”。与国内众多钢厂不同,复星集团的钢铁扩张从未依赖上项目、建钢厂的产业式扩张,这同全球钢铁老大米塔尔比较相似,在资本运作上长袖善舞。作为民营企业,复星集团重组之后也不影响当地的税收。
据了解,复星还在与另外两家国有钢厂洽谈,分别是杭州钢铁和青岛钢铁,两家钢厂的产量分别超过了400万吨和300万吨,而目前复星南钢联的产量也才只有600万吨。如果上述计划顺利实施,复星控制的粗钢产量有望超过2000万吨,此时,距离复星介入钢铁业只有5年。而2000万吨的产量,宝钢用了近20年的时间,鞍本集团用了近100年的时间。